真的是林鄭一人失算? 文:寒柏

(黃冠華攝)
(黃冠華攝)

反修訂《逃犯條例》的政治風波至今,已使港府施政暫時癱瘓。回顧近日發生之事,有人認為林鄭已「一鋪清袋」,更有人把這次政治風波的責任完全歸究於林鄭一人。

一來,普遍人認為林鄭沒有做好溝通的工作,使本港各界別都有反對聲音。二來,一直以來,都有人認為,這次修例,根本不是「硬任務」,不過是林鄭自作聰明,主動向中央提出。甚至有人說,林鄭無法取得大眾共識,但卻誤導中央政府,等同綁架了「阿爺」,使「阿爺」不得不支持。三來,有人指出,既然反對聲音太大,理應盡快撤回,就算當初錯估民意,等到6月9日的「大遊行」後,還不立刻撤回?居然拖了一周後,等到爆發了先後兩次的暴動後,才決定「暫緩」,未免太後知後覺。

林鄭在修例一事上,出現了180度的轉軚,亦連累了一直支持修例的建制派。如今,不只反對派「反林鄭」,連建制派也有很大的怨氣,矛頭直指林鄭一人。

可是,我們再次疏理一下事實,這次「修例」真的是林鄭一人的意思?首先,修訂「逃犯條例」只針對嚴重罪行及經濟犯罪,並不包括言論、宗教及政治等範疇,明顯是針對在港從事商業犯罪的間諜。其次,近年,中國法治水平大幅改善,得世界各國肯定,並已與歐洲多國簽訂引渡協議,反而有研究指,香港的引渡出現漏洞,成功引渡的例子不多,就算有,也是以引渡至美國為主。這次修例,將有利大陸與香港打擊跨境犯罪。簡單來說,如此重要的修例,又豈會是林鄭一人的「小聰明」?

公務員政府,從來都是捨難取易,遇有麻煩,甚至立刻推卸責任,又豈會肯「迎難而上」?有人相信,林鄭吸收了近年的經驗,因為她在立法會曾成功強行通過一些較敏感條例,所以便打算再來一次,才最終導至今次的惡果。

可是,大家想深一層,早前所謂的「強行通過某些敏感法例」,都不過是那些反對派在議會裡曾爭吵過的議題,根本從頭到尾都無法製造輿論。林鄭不怕反對派在議會裡搗亂,但不代表她不怕民意反彈。

其實,但凡遇到真正的「大反對」,公務員政府都會作出讓步的。大家試想想,「填海造地」的方案,單是「討論」已用了超過九個月,方案還是要等到近十年後才開始有修成。「三隧分流」的方案,稍有市民不滿,立即抽起。此外,去年,林鄭本是打着「理財新哲學」的牌頭,但所有政策都是「舊酒新瓶」,公務員政府擅長做「守財奴」,又豈會主動提出新事物?後來,政府打算派四千元,至今已搞了近兩年仍未完成。市民對「派錢」的方案不滿,政府好歹亦曾作出了一些讓步。簡單來說,一個長於執行、因循舊習的政府,又怎會主動想去推動爭議性這麼大的條例修訂?

後來,林鄭在6月9日大遊行後,並沒有立刻「撤回」,還要如期「二讀」。等到有傳聞指韓正來到深圳主持大局,在一周之後,港府才出現180度轉軚。這不就是中國政府在修例上全力支持港府的見證嗎?林鄭在6月9日之後在等甚麼,不是很清楚嗎?

有人強稱,這是中央被林鄭「綁架」,否則,中央官員又豈會這麼失策,居然在中美貿易戰時,要香港處理這麼複雜的議題?可是,如果中央官員被林鄭牽着鼻子走才會勉強支持的話,又豈不是更顯得中央官員失策?而且,在中美貿易下,兩國着着爭先,又互有虛實,這種在局部議題上,態度忽硬忽軟的情況,其實十分普遍。以大格局來說,也不見得中國很失策。

說穿了,很多人其實不是不知道內情,而是一口惡氣,只敢對林鄭宣泄而巳。筆者認為,此刻再攻擊林鄭根本意義不大。反而,其實只要是對的事情,便應該支持,不可能凡事都只以民意為依歸。有誰能保證現在這種「民意(選票)永遠第一」的政治形勢,不會發生變化?

文:寒柏

從事金融業,自由撰稿,醉心武俠小說創作;近期發表《汴京遊俠傳》、《獵頭交易》、《清明上河記》和《天人》等小說。著作還包括《金庸雅集:武學篇》和《金庸雅集:愛情、影視篇》等等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